協會重大訊息通知
第18屆各年級考題與解答
全國報考人數統計
檢測報告書解讀說明
2019 IMTA MATH CONTEST
 
     
   



 


 



 

文 / 鄭世儀

  幼兒的數學能力,其實與遠古人類的數學能力一樣,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用問題而自然萌生發展的。例如:從漁獵穴居時代的結繩、刻畫、堆石,直至農業時代、商業時代的十進位、以及抽象符號的使用,都是因應生活方式的不同,而逐漸發展出來的。

  所以,生活的實用性、普遍性、以及解決問題的特殊性,是幼兒數學的基本特徵。另外,還有一個特徵是數學本身的趣味性。而幼兒的數學能力是始於直覺、具體、不穩定、與有限制的狀態下,一步一 步發展成正式、抽象的數學,這與人類史上的數學演進過程一樣,是經過許多的修正、改良,才發展出現今嚴謹的數學公式與法則。

  如何讓幼兒在生活中,依其原始的本能來發展數學呢?就「吸收 論」學者的觀點來說,他們認為:學習數學的內容與技能,必須要不 斷的記誦與練習,強化聯結關係的建立。而「建構論」學者則強調: 數學是一組「關係」,這種關係,必須由學習者內在心靈去創造。因 此,在教學上十分強調理解,認為學習的過程,重於被告知的結果。 而且,每次學習的新概念,不是僅僅堆積於舊概念之上,而是與舊概 念整合成一個新的關係系統。

  建構論學者布魯諾認為:概念理解有三個層次。第一個層次是「操作層次」,例如:2塊積木和4塊積木一起數,得知為6塊積木。第二個層次是「視像層次」,例如:看圖片,取代實際數積木的操作。第三個層次是以抽象符號表達實體的「符號層次」,例如:可以在心中運算或用2+4=6的算式,表達一組事物的關係,布魯諾概念理解層次論,主要在說明概念的演化,是始於和生活環境的直接互動,幼兒必先操作具體事物,以建立基礎概念,再提昇至以抽象符號來表達概 念的層次。

  數學家 葛萊賽也 說 :「 發展數學能力 、 演算技能 , 與概念的理解有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。」若演算技能可以用讓幼兒覺得有道理、有意義的方式來學習,必然可以明顯正向的影響概念理解的學習能力。所以,在生活的情境中,讓幼兒透過教具、同儕和老師的互動,去建構、整合、修正概念和技能,並傾聽兒童的想法,拋問題刺激思考,而非一味的填鴨,才能促進知識建構和發展的能力。另外,在課堂內,應常有師生的討論,強調實際問題的解決,除了教導概念與演算技能外,還要協助幼兒在實際的生活或情境中,運用學會的概念與技能。因為現在的社會「智慧的工作」比「努力的工作」還重要。

  雖然分科教育盛行,但是每一分科,其實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。國文、化學、物理如是,數學也是如此。舉凡有關數與量、幾何、空間、歸類、排序、型式、邏輯推理等,無一不是數學。所以,數學並非只是四則運算而已。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處處可見又隨手可拾的,並且是精采有趣、魅力無窮的。但是,我們因為太常將數學知識化,而不是生活化、趣味化,將學習數學的小孩,當成是被動學習者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。所以,在孩子的初學階段,就嚐盡枯燥無味的數學練習,因此對數學失去興趣,甚至感到恐懼。於是,對數學的感覺就越來越遠了。

  其實,數學就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上。 舉例說明 :早上 , 媽媽固定在七點鐘叫小明起床(數),並為小明準備一塊肉鬆三明治(形狀),和250cc的牛奶(容量),用餐後,提醒小明準備換衣褲、穿襪子、背書包、穿鞋,然後上學去(次序)。在途中,看到速限40公里的圓形標誌,和當心兒童的三角標誌(形狀和符號),還有不同顏色、形狀 、 大小的公車 、 小客車、貨車、拖吊車、機車、腳踏車等(分類和組合),在馬路上來來往往。每個廣告看板上,印著電話號碼及地址(數字)。抬起頭來,看到一棟大廈的6F右邊第二家,有人在曬衣服(順序和座標)。左轉十路口(左右),看到一個胖爸爸牽著瘦媽媽在散步,大狗後面跟著兩隻小狗,高個子的叔叔彎著腰逗一個妹妹笑(胖瘦、大小、高矮的比較性)。路過公園,看見電線上有鳥停在上面,數一數6隻,不久,又飛來2隻(加法)。小明還發現鳥的翅膀,左右各一隻(對稱性)。

  媽媽和小明到學校的時間,正好是8點鐘(整數)。媽媽和小明上學的路線,就是幾何和空間的具體呈現。由此可知,數字和我們生活是多麼的息息相關且不勝枚舉。若家長或老師能運用生活的實際情境,來引導幼兒進入數學世界,那麼「數學」絕對是幼兒可以具體掌握且趣味無窮的,非但深具吸引力,更能激發幼兒的思考力。

  個人以為:與其汲汲營營於讓孩子反覆練習背誦,熟悉演算技能與公式,不如著重於引起動機,讓孩子能主動的去探索、去學習要來得有意義。從引起學習動機,然後再促進其推理思考的能力、解決問題的運用能力,這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。要落實此方式的具體方法,就是要「知識生活化」,從實際的情境中自然發展。以及「學習遊戲化」,在輕鬆自然的氣氛裡學習。引導孩子從操作、推論、預測、討論與驗證的過程中,學到基礎的數學概念與技能。並且要具體化,具體化包括教具、實物的運用,以及幼兒的經驗。 透過生活化 、遊戲化 、引導 、具體化的學習過程,學習而來的數學基本概念及知識,是紮實而有意義的。對幼兒到小學一、二年級的數學能力而言,這些數學概念及基本能力的養成,應該是足夠他們解決平日的數學問題,並且遊刃有餘、樂在其中了。

 

+鄭世儀簡歷+

幼兒教育資歷11年

撰有:「孩子吵架也是學習」、「可以帶玩具到學校嗎?」 ……等多篇作品

曾任:公共電視兒童節目--「水果冰淇淋」顧問、森林幼兒園園長

現任:台北縣私立成長托兒所所